原標題:[5家AI企業與4位AI專家談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發展]
2018年10月31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人工智能發展現狀和趨勢舉行第九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人工智能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加快發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關我國能否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的戰略問題。
11月1日,商湯科技、科大訊飛、云從科技、依圖科技、深蘭科技共5家人工智能企業與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交流了對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人工智能發展現狀和趨勢的看法。
另外,蒙特利爾大學計算機科學與運算系教授約書亞·本吉奧(Yoshua Bengio)、麻省理工學院學術發展名譽校長埃里克·格里姆森(Eric Grimson)、卡耐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科學學院教授邢波、《自然-機器智能》主編Liesbeth Venema等在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分別對人工智能現階段的發展現狀和未來的可能方向提出了看法。
商湯科技創始人湯曉鷗:鼓勵國企與民企聯手,推動國際合作
商湯科技創始人湯曉鷗出席11月1日的民營企業座談會時提出兩點建議:“科學規劃,布局人工智能發展。人工智能并不是一個獨立產業,是能夠幫助傳統產業提高生產效率的技術,建議政府把有限的資源投入到幫助實體經濟和傳統產業的人工智能的升級改造上,為人工智能落地提供更多的場景;鼓勵國企與民企聯手,推動國際合作。商湯通過與MIT牽頭組建全球人工智能學術聯盟,與美國高通在智能芯片、與日本本田在自動駕駛、與新加坡在智慧城市、與馬來西亞在智能交通等領域的深度合作,積累了國際合作經驗。我們期待國家能夠推動國企和民企合作出海,以人工智能助力‘一帶一路’建設。”

2018年11月1日,湯曉鷗在民營企業座談會后接受央視采訪
商湯科技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10月31日,總書記關于人工智能發展長達將近8分鐘的講話,商湯感受最深的兩個字就是“信心”,信心無論是對于資本市場,實體經濟,還是民營企業都非常重要。作為中國科技部指定的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智能視覺”開放創新平臺,商湯科技主要從事計算機視覺與深度學習領域的研究,自主研發了原創深度學習平臺SenseParrots。
商湯目前為本田提供視覺算法和開發平臺,也為國內車企威馬提供了專屬人臉識別技術。商湯科技稱其智能視覺技術能夠幫助警方偵破重大惡性案件,及時幫助找到走失老人或兒童,提升市民的安全感。商湯科技還表示,未來,商湯將以原創技術為核心,拓展技術應用場景,賦能行業升級;打造全球級AI研發和應用發展平臺,推動人工智能產業上下游一體化發展;加大全球化產業布局,擴大海外市場。
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希望社會各界有更大決心和耐力支持人工智能發展
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參加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并發表重要講話,“對人工智能科學研究、產業發展以及最終應用,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推動意義,對大家也是很大的鼓勵”。

劉慶峰
“總書記特別強調人工智能的關鍵核心技術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支持科學家、相關的人工智能企業勇闖人工智能科技前沿的‘無人區’”,對此,“我們一直強調,訊飛要在源頭技術上保持國際領先,在應用上踏踏實實落地”。
對于總書記提出的人工智能對未來的“頭雁”效應,劉慶峰表示,人工智能未來將是對整個社會生產生活方式產生深刻變革的關鍵技術,這個技術將像水和電一樣在社會生活的各個場景中無所不在,科大訊飛希望在教育、醫療等領域實現產業落地,“同時把技術開放出來,讓全社會創業者都可以迅捷地應用最新的技術成果進行應用開發”。
劉慶峰還認為,在人工智能技術的源頭創新以及創新成果應用過程中都要有足夠的戰略定力,他希望“社會各界一定要有更大的決心和耐力去支持人工智能的發展”。
云從科技聯合創始人姚志強:這是對人工智能技術方向相對完整且官方的認可
云從科技聯合創始人姚志強在電話采訪中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表示,“作為從業人員,我們感到很激動”,這次集體學習是針對人工智能技術方向相對完整且官方的認可,反映了國家未來升級轉型的大方向,“這是一個正式的開篇,或者說樹立了一個旗幟。”

姚志強
他解讀,國家會在人工智能技術領域加大投入,支持企業、院校和科研院所等進行技術創新。他還認同人工智能要與第一、第二、第三產業深度融合的觀點,“實際上是強調人工智能產業不能浮在空中,而是要落地且真正幫助到這些產業”。
針對習近平提出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的要求,姚志強認為,對于企業來說,優勢在于創造平臺, “為人才提供更多機會、給出通路,幫助他們的技術快速地實現產業化”。
在人工智能同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結合層面上,姚志強稱,云從科技的定位是實現智慧感知,當前主要做To B行業,通過B端,例如銀行刷臉取款等服務,間接服務于消費者。
2018年10月12日,國家人工智能基礎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發布會暨第二屆人工智能金融創新峰會上,云從科技發布了國家人工智能基礎資源公共服務平臺。
依圖科技副總裁李靜怡:人工智能對于國家來說是千年一遇的機會
依圖科技副總裁李靜怡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表示:“人工智能對于國家來說是千年一遇的機會,我們現在可能遇到了一個超越工業革命時代的機會。”
李靜怡認為,中國發展人工智能有非常明顯的幾個優勢,一是人才,二是市場,三是數字化。市場層面,市場給了人工智能商業化的場景,中國工業化的過去有非常豐富的產業形態,不同的工業門類或者是商業門類,非常豐富與立體。數字化層面,人工智能非常需要帶有人類智慧軌跡的數字痕跡,“因為中國人口多,市場活動又多,這兩個加起來,有人類智慧的數字痕跡特別多”。
“AI上升到國家戰略,這對AI公司來說是非常利好的”,李靜怡認為,對于頭部AI公司來說,把公司做的更好的時間窗口變得更短了。“比如說,AI產品的用戶尤其是政企用戶,在對待新技術的時候,原來會保守一些,現在會變得開放,新技術對舊的工作方式也會有改進,人們對于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和產品都會更加大膽和激進。”
深蘭科技創始人、董事長陳海波:堅定了在人工智能基礎研究方面創新和投入的決心
“非常及時,也非常令人鼓舞,我覺得中央看到了第四次工業革命來臨的迅猛勢頭,也充分了解到人工智能在其中將起到的重要作用”,深蘭科技創始人、董事長陳海波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電話采訪時表示,這次集體學習給中國人工智能領域的企業和科技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深蘭更加清晰地堅定了在人工智能基礎研究方面創新和投入的決心。
陳海波表示,深蘭科技一直致力于人工智能基礎研究和應用開發,目前正在用全新的底層算法搭建DeepBlueGo系統,旨在進行讓機器理解美、懂得美的嘗試。

陳海波
他認為,第四次工業革命以智能化為核心,人工智能是主要推動力量,而人工智能產業目前在全球都尚處于起步階段,中國有巨量的數據和場景,完全有機會在世界占領先機。陳海波說,抓住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機遇,聚集力量,主攻國家急需,解決人工智能領域的基礎研究薄弱和核心技術瓶頸問題,具有劃時代的重大意義。
2018年10月,深蘭AI芯片研究院落地常州,計劃用三年時間實現專用AI芯片量產,深蘭腦科學研究院也將在今年推出“腦肌交互”產品,深蘭在人工智能基礎研究方面思路清晰,投入堅決。
除了來自業界的聲音,澎湃新聞還曾專訪多位人工智能領域的學者。蒙特利爾大學計算機科學與運算系教授約書亞·本吉奧(Yoshua Bengio)、麻省理工學院學術發展名譽校長埃里克·格里姆森(Eric Grimson)、卡耐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科學學院教授邢波、《自然-機器智能》主編Liesbeth Venema等都對人工智能現階段的發展現狀和未來的可能方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深度學習三巨頭之一約書亞·本吉奧:人工智能熱潮由工業界的巨大需求驅動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日前郵件采訪了蒙特利爾大學計算機科學與運算系教授約書亞·本吉奧(Yoshua Bengio),他被稱為“深度學習三巨頭”之一。本吉奧談到了人工智能企業和AI熱潮的可持續性。

Yoshua Bengio接受媒體采訪。資料圖
他認為,“開辦一家公司對于開發新的和有用的產品來說非常重要。有時候這是完成一個實際目標、解決一個特定問題的最佳方法,因為你可以快速地獲得大量資金來進行這項工作。只要利潤能夠被公平地分配,AI公司確實能為所在的城市和國家帶來繁榮,但許多國家的情況并非如此。”
問及AI熱潮的可持續性,本吉奧答道,“這次人工智能熱潮很大程度上是由工業界的巨大需求驅動的。大多數大技術公司都在使用人工智能。隨著技術在社會許多領域中的擴展,這種需求只會繼續增長”。
MIT名譽校長埃里克·格里姆森:AI領域展開國際合作能更好地造福每個人的生活
2018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期間,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在上海交通大學專訪了麻省理工學院學術發展名譽校長埃里克·格里姆森(Eric Grimson)。格里姆森是一位加拿大裔計算機科學家,主要研究計算機視覺。他對人工智能的未來提出了暢想。

Eric Grimson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澎湃新聞記者 馮元晴 圖
“未來,機器學習會成為一種被更廣泛使用的工具。機器學習會變得像使用Word、PowerPoint或者Excel一樣,任何一個領域的研究人員都可以更容易地使用它。未來,人工智能將以一個顧問的角色出現在醫療領域中。人工智能會在‘個性化的醫療’中產生最好的影響,即基于大量的數據分析為某個特定的病人想出一個獨特的解決方案。這一過程中,AI只是提供建議,醫生仍需要把握最終的決定權。”
談到人工智能領域的國際競爭與合作,格里姆森表示,“我希望在AI領域能夠形成國際合作。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需求,每個國家都想為自己的國家做最好的事情。但我不認為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完全成為中心。合作將真正推動這一領域的發展,目標應該是讓人工智能系統更好地造福每個人的生活。如果我們合作會怎樣呢?只會越來越好。”
卡耐基梅隆大學教授邢波:應把人工智能跟人的形象和功能脫離開
同在2018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期間,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專訪了卡耐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科學學院教授邢波。他談到了人工智能跟“人的形象”之間的關聯以及他對AI醫療的看法。

邢波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澎湃新聞記者 呂嘯 圖
他認為,“科學是要解決問題,而不是去達到某一種境界”,對于“人工智能是不是需要跟人很像”這個問題,他個人持保留態度,“即使人工智能以后跟人不像,也并不會失去它的價值”。他認為,應把人工智能跟人的形象和功能脫離開。
“目前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的展示很有誤導性”,在他看來,醫學人工智能與醫生之間不是競爭關系而是協作關系,人工智能能夠極大地提升醫生的效率,但絕對不是替代醫生。部分計算機科學家缺少對醫學的敬畏和理解。
《自然-機器智能》主編Liesbeth Venema:未來會產生更多對行業有變革意義的應用
《自然-機器智能》主編Liesbeth Venema在2018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期間接受了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的專訪。她對人工智能領域的深度學習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自然-機器智能》主編Liesbeth Venema澎湃新聞專訪。澎湃新聞記者 徐路易 圖
她認為“深度學習算法目前還是一個黑箱”,它可以輸出結果但無法解釋原理。而且,該算法背后大量的數據需求會放大并強化數據偏差對決策的最終影響。“更重要的是,就學習效率而言,深度學習離人類的智能還非常非常遙遠”,她認為,也許可以從神經科學、認知科學、人類行為等領域找尋靈感以強化或改進深度學習的方法。
在她看來,下一個階段AI將不再停留于一些簡單的應用,而會產生更多對行業有變革意義的應用。不同的學科應該與人工智能有更多的結合。
近年來,國家層面出臺了不少與人工智能產業相關的政策
2017全國兩會上,“加快人工智能等技術研發和轉化”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成為2017年重點工作任務的內容之一。
2017年3月,國家發改委確定由云從科技、科大訊飛、百度、騰訊共同承擔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和“互聯網+”重大工程中的“人工智能基礎資源公共服務平臺” 建設任務。
2017年7月,國務院印發并實施《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
2017年12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促進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
2018年全國兩會上,李克強指出,做大做強新興產業集群,實施大數據發展行動,加強新一代人工智能研發應用,在醫療、養老、教育、文化、體育等多領域推進“互聯網+”。發展智能產業,拓展智能生活。
2018年10月31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人工智能發展現狀和趨勢舉行第九次集體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