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一篇題為《搜索引擎百度已死》的文章在中國網絡刷屏,不僅將這個中國互聯網巨頭推上風口浪尖,而且據說還一度導致其股價下跌。
這篇由《南方周末》前記者方可成發表在中國自媒體“新聞實驗室”的文章揭露,使用百度搜索引擎得出的第一頁結果,一半以上指向百度自家產品,尤其頻繁出現的是“百家號”。“百家號”是百度的自媒體平臺,剛推出時曾主打優質作者和內容,后來調整為一個以營銷號為主體的內容平臺——內容包羅萬象,數量很大,但質量堪憂。
方可成直言:“Baidu.com已經不是你尋找中文互聯網內容的地方,而是百度自家的站內搜索;它將你引向的不是中文互聯網中的優質精神食糧,而是囤積在自家的腐臭變質內容。”
百度淪為如此這般,可能有內外兩種因素。方可成分析,從外部環境來看,由于中國互聯網近年愈演愈烈的分割和封閉趨勢,微信公號、微博、淘寶這些主要平臺都不向百度開放,因此網民能從搜索引擎上找到的信息本來就是殘缺的。
不過,方可成認為,更重要的是內部因素,即百度自身飲鴆止渴的商業決策。他批評百度已經不打算好好做搜索引擎了,而只想做一個營銷號平臺,把希望來搜索內容的人全都變為自家的流量,然后變現。
面對輿論壓力,百度發表聲明回應說,“百家號”內容在百度全站搜索中所占的比重小于10%。
豈料,這番回應引發更多質疑。既然“百家號”內容占比不超過10%,那么為何靠前的搜索結果幾乎都源自“百家號”?況且在信息爆炸的時代,網民一般只會留意前面的搜索結果,應該沒有多少人會翻遍全部的結果吧?
顯然,百度的回應已經從側面承認,百度搜索出的結果是人為控制的結果,而非正常與真實搜索的結果。百度大概沒有料到,其澄清反而佐證了文章的結論。
百度的做法引起輿論普遍質疑,就連央視前名主持人崔永元也認為,“百度是人搭建的,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而這些正是百度的漏洞”,“校正漏洞的補丁在利益面前不堪一擊”。
在崔永元看來,這樣的商業決定,除了浪費百度用戶的寶貴時間,也扭曲了搜索結果。他舉例說,搜索“范冰冰”“莆田系”“李彥宏”后的結果以正面內容為主,“崔永元”的則以惡評居多,自己“清白的名聲被百度搜臟”了。
因此,搜索效率與信息客觀性雙雙降低,影響的不僅是搜索者的利益,也侵犯了被搜索者的利益。搜索引擎固然得衡量商業利益,但作為準公共產品,它也必須重視公共利益,按照信息的相關性呈現搜索結果。
這已不是百度首次因公共利益問題卷入風波。三年前,中國大學生魏則西因誤信百度醫療廣告,花費巨額醫療費仍不治死亡,引起輿論對百度醫療競價排名的批判。
然而,現在就要判定百度已死顯然言之過早,畢竟搜索結果確實還是包括“百家號”以外的內容。不過,如果百度堅持以現在這樣的商業模式運營其搜索引擎,或者像此前在魏則西事件中讓競價排名影響搜索結果,那么這個網絡工具失去真正的搜索功能將是遲早的事,網民也將因為搜尋不到他們想要的內容而漸漸離去。
屆時,百度這個號稱全球最大中文搜索引擎距離死亡無疑會更近,而即使中國大陸市場沒有谷歌或其他有力競爭者,百度公司本身的存亡也將受到更大威脅。
宏觀來看,百度搜索結果之所以可以被扭曲,也顯示相關監管的缺失。這讓一些人不解,尤其中國互聯網被認為受到嚴格的內容審查,那么內容以外的種種環節為何沒有受到同樣程度的管理?隨著中國互聯網的進一步普及,這樣的質疑恐怕還會更多,也將是官方難以回避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