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2月2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潛水遇上鐵路,這當然不是說把列車開成潛水艇或者“激流勇進”直接往水里鉆。但凡在線路上遇見個大江大河,咱不得架上座橋么?
有人說,既然橋都架了,哪里還用潛水呀?
潛水可以說不在列車進行的主線任務里,而是在“安全副本”中。怎么進入這個副本呢?
平時人們坐火車過橋,不顛也不晃,如果不往車窗外瞧上一眼,可能都不知道正在橋上。但是,歲月靜好只是水面上的“冰山一角”。水面下,還有一個“負重前行”的世界。
穿著重潛裝備,中國鐵路濟南局集團公司鐵道戰備舟橋處潛水段的副段長劉欽嶺正在對京杭大運河鐵路大橋橋樁進行例行水下安全檢測。河水湍急,大橋上隔一會就有一列高鐵急速駛過。劉欽嶺向地面匯報的聲音時斷時續,供氣的管子和對講機是他和岸上世界的全部聯系。
他告訴記者:“1米多的淤泥,下去行動很困難,腳始終要動著不能固定在一個位置,不動就一直往下陷,很危險。”
在水下,即便是頭燈照亮的地方也是一片泛著黃綠色的昏暗。透過水中的渾濁,從沒關注過自己臉上多了幾條皺紋的劉欽嶺,一寸寸搜尋著橋體上的裂紋,排查橋梁病害。涌動的暗流、飄蕩的漁網,甚至是自己的裝備,一個不小心就可能帶來致命威脅。
劉欽嶺回憶,有一次他捋信號繩、氣管,捋不出來。他跟段長說這次可能上不去了。
“領導要派潛水員來救援,我說不要下。因為那么大的水流,兩個人如果攪在一起,一個也上不來。我在下面能堅持就堅持了,我已經做好準備了。”劉欽嶺說。
不知道橋上又跑過了多少趟列車,一個多小時的自救,這次一上岸,劉欽嶺痛哭一場。這項無法重新“讀檔”再來一次的任務,他做了快40年,500多次。
和水面平行的橋面上,照常是火車飛馳。
不過,畢竟是托起奔跑列車的鐵路橋,光有水下檢修維護團隊絕對不夠,還有人藏身于橋面之下。
屏氣凝神,手中的錘子在橋面上輕輕一敲,憑借敲擊發出的聲響,他們就能判斷這橋牢不牢固。聽上去簡單,恨不得跟挑西瓜一樣,可這就是所謂的“最簡單也最困難”。
濼口黃河鐵路大橋是座建成100多年的老橋,被列為第七批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就是這樣一座文物橋,春運期間,每天仍有28列旅客列車在橋上奔馳。之所以如此“老當益壯”,離不開定期敲敲打打的維護保養,這是老方子了。
這些護橋高手到底是怎么在橋面下工作的?這靠的是一個掛在大橋底梁的鐵籃子。橋梁工們站在籃子里,靠手搖帶動鏈條,像自行車一樣搖動籃子,在橋面下,懸空、吊著前行,巡查檢修。
濟南工務段橋梁工陳懷華說,站著的時候,看水流動,感覺就像橋在動,而不是水在流。
百年鐵路老橋如今沿用手搖這種傳統的檢修方式。新建大橋換上了電動的吊籃。不變的是橋面下的“搖搖晃晃”,橋面上的穩穩當當。(記者任捷 劉飛 楊寧 柴安東 劉穎超 林彥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