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身披彩繪外衣、占地約10平方米的小型“集裝箱”,靜靜佇立在陳家鎮花漂村花叢中。

農村生活污水處理一體化集成設備。本文圖片均由澎湃新聞記者 鄧玲瑋 攝
崇明區陳家鎮花漂村附近的100多戶農家,每天排放約30噸的生活污水。這些污水經由“集裝箱”的生物處理、吸附除磷等“動作”后,出水水質能穩定達到“一級A”標準。

從取樣井打出來經過生活污水處理站處理過的水。
陳家鎮的村民黃勝東告訴記者,之前沒有污水處理站時,挨家挨戶就把水排在家門口的河道。現在集中處理污水后,河道沒有臭味,天熱起來,蚊蟲明顯少了,環境也比之前好很多。
“生活污水處理站無噪音,無污染,生活污水站成本平攤下來每戶1.8萬元,每年維護費在每戶280元。”陳家鎮花漂村黨支部書記張鍇敏表示,經過生活污水處理站處理過的水,要比旁邊河道里的水清澈。
陳家鎮人工濕地部分。
濕垃圾變廢為寶成為有機肥
陳家鎮的居民正在對垃圾進行分類。
“這里的居民都要對干濕垃圾進行分類,濕垃圾不過夜、不出小區,做到小區濕垃圾的一日兩清。居民將垃圾定點分類投放后,垃圾收集員將濕垃圾運到位于小區內的濕垃圾處理站,進行有機處理。”陳家鎮市政市容環境事務所副所長陳曉峰說。目前,裕安社區公建配套16期共有1148套房,入住約有500戶,平均每天約產生200公斤濕垃圾,全部在小區內就地消化,實現濕垃圾日產日清,循環利用。濕垃圾通過生態處理變成有機肥,為陳家鎮林帶內的樹木提供了足夠的養分。
讓“上海之腎”更加健康穩定
崇明東灘,是全球鳥類八大遷徙路線之一的中途點,每年在此棲息或過境的候鳥超過100萬只次。過去,因濕地生態系統遭受破壞,崇明鳥類的種類和數量明顯下降。
如今,經過長達五年的建設和持續修復,東灘生態修復項目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效。不僅解決了外來物種入侵威脅問題,也為島內及上海其他區域的防范外來物種入侵和治理提供了經驗。治理后的區域逐漸成為鳥類的聚集地,并且種群數量持續穩定增長,為上海城市發展以及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建設提供了近4萬畝的優質自然生態空間。
東灘濕地同時也大大提升了生態系統綜合服務功能,特別是在生物棲息地、水源涵養、凈化水質、保持漁業資源增殖、后備土地資源等功能方面有了更好的提升和完善,使“上海之腎”更加健康穩定。

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注:本網站轉載文章僅用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業用途。如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后臺聯絡授權或議定合作,我們會按照版權法規定第一時間為您妥善處理。
本文章轉載自:浦江頭條網(原題為《污水處理、垃圾分類、濕地修復,建世界級生態島崇明超拼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