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4月14日消息(記者車麗)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作為分級診療的重要舉措,縣域醫共體建設正在全國不斷向前推進。醫共體的存在,讓居民在基層就能夠得到較好的醫療衛生服務。國家衛生健康委近日表示,2018年,全國84%的縣級醫院達到了二級醫院的水平,縣域內新型服務模式正在形成,全國所有省份都已開展縣域綜合醫改的試點和推廣工作,讓群眾在家門口“看得上病、看得好病”。
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長興院區的名醫館內,不少市民在排隊候診。長興市民劉樂樂說,以前,當地人的就醫習慣是“小病跑湖州,大病去滬杭”;現在,她通過電話預約了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的專家號,在家門口就能看省級專家。劉樂樂說:“我外孫女那個時候身體不好,要到杭州去,半夜里三點多鐘爬起來排隊。以前你不敢想,現在長興有這么好的條件,都是好醫生到長興來,為老百姓做的事情比較放心。”
家門口就是大醫院,不再是專屬于大城市居民的福利。自2015年11月開始,長興縣人民醫院“牽手”浙醫二院,并掛牌“浙醫二院長興分院”。2017年8月,又變為“浙醫二院長興院區”,成立浙江省首個人財物全部貫通的“醫聯體”。截至目前,浙醫二院累計下派專家4500多人次,平均每周不少于32人次,診療患者近6萬人次,參與手術超千臺。浙醫二院長興院區醫師袁康陽表示,醫共體的形成讓本地醫生獲得了更多學習機會,醫療技術水平也在不斷提升。他說:“浙醫二院專家過來之后,肯定學習的資源比以前更加寬廣,可以見識到更多的病人、病例,成長速度肯定比之前要快很多。”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王建安院長表示,實行人才下沉與精準進修培訓、現場幫帶與遠程幫扶、長期派駐與短期指導三結合,正在實施一對一導師制,各分院實現“周周有名醫,天天有專家”。“我們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要求,人才下沉層面,年累計下沉常駐專家250余人,周末專家600余人次,參與手術近2000臺次,教學查房500余次。學科建設層面,因地制宜建立建德心臟中心、龍泉腫瘤治療中心,以專科、專病建設帶動全面發展;在余杭分院建設中,通過消化、胸外等9個學科深度融合、一體化建設,科室門急診、手術分別增長23.8%、25.3%”他說。
深化醫改以來,縣域醫療衛生機構改革始終沖鋒在前。浙江省衛生健康委黨委書記、主任張平表示,針對城鄉醫療衛生資源配置不均衡的問題,浙江全面推進城市醫院和醫生下沉,提升縣級醫院服務能力和群眾滿意度。54家省市級三甲醫院與122家縣級醫院開展了緊密型合作,累計建成各種類型的醫聯體526個,縣級龍頭醫院的管理、技術和服務能力全面增強。縣級醫院急危重癥搶救能力得到顯著提高,三、四類手術例數增長10%以上;鄉鎮衛生院對常見病、多發病診治也得到了增強,三分之一以上鄉鎮衛生院恢復或者新開設了一二類手術,門急診和出院人次分別增長12%和22.3%,縣域就診率達到86%,醫療費用也得到了較好控制。
目前,全國所有省份都已開展縣域綜合醫改的試點和推廣工作。浙江、山西已經在全省全面推開,吉林、江蘇、安徽、福建、河南、廣東、寧夏、貴州等地積極推進試點工作。
國家衛生健康委體改司司長梁萬年表示,全國縣域內就診率達到85%左右,并逐步實現“大病不出縣”。縣域內新型服務模式正在形成,全國已建成縣域醫共體2388個,形成了責權利明晰、優質醫療資源上下貫通的渠道和機制。遠程醫療服務全面推開,家庭醫生團隊簽約服務在基層穩步推進,以健康為中心,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整合、連續的醫療衛生服務模式正在逐步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