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數據,數據。”一個詞,讓中國科學院院士郭華東在2022浦江創新論壇全體大會演講中,重復了三遍。
8月27日下午,中國科學院院士、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主任郭華東在浦江創新論壇全體大會中進行演講。他介紹,2015年9月,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通過《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提出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統計發現,這些目標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有數據有方法,一類有方法沒有數據,還有一類沒有數據也沒有方法,而沒有數據是不可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
為此,2021年9月6日,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在北京成立,成為全球首個以大數據服務2030年議程的國際科研機構。
郭華東表示,中心面臨著五大使命,即研發和建設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平臺、開展可持續發展指標監測與評估科學研究、研制和運行可持續發展科學衛星、建設科技創新促進可持續發展智庫、提供面向發展中國家的教育和培訓,為推動人類可持續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應有的貢獻。
“我們進行全球土地退化監測,經分析發現,中國在2018年的土地凈恢復面積全球占比18.24%,貢獻量位居世界第一。這說明我國在此領域作出了重要貢獻,可以為世界提供防治荒漠化與應對干旱的中國思路和中國方法。”郭華東以此為例,介紹了大數據服務科學的思路與方法。
同樣在2021年,全球首顆可持續發展衛星成功發射,郭華東介紹,這是一顆用于精細監測人類活動痕跡,從而收集大數據進行分析的衛星。
郭華東在演講中,展示了上海市疫情前后燈光亮度對比圖,在稍顯暗淡后,如今又已經閃耀璀璨光芒,“每次祝賀上海度過難關,重新閃現光亮,上海未來發展巨大潛力可以看得非常清楚。”郭華東說到。
郭華東表示,數字技術是未來科技創新的核心方向,要用大數據服務科技創新,從而為上海、中國乃至全球可持續發展作出應有的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