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地處寧、甘、蒙三省區交會處的騰格里沙漠南緣,總面積1.7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12萬人,是一個西部欠發達城市。因靠近沙漠,自然降塵多,城市自然環境差。年平均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蒸發量超過2000毫米,每年風沙天氣達120多天。設市以來,按照“沙漠水城·花兒杞鄉·休閑中衛”的城市定位,依沙傍水規劃建設城市,精心精細管理城市,把一個沙漠邊陲小鎮打造成為一座生態宜居、干凈美麗的城市。
轉換思路 變掃馬路為“吸掃聯動”
問題:城市管理粗放,保潔效果差。以前,環衛保潔工作主要靠人工作業,設備簡陋,效率低下,停留在掃馬路的粗放管理階段。掃來掃去,往往只是塵土搬家,二次揚塵嚴重,衛生清潔效果差。臟亂差的市容市貌與旅游城市定位差距較大,市民不滿意,游客不愿來,嚴重影響了城市發展。
做法:經咨詢專家和廣泛調研,轉換思路,調整環衛作業模式,采取了機械清掃和人工保潔相結合的方式,利用專業先進的機械設備,通過清掃、噴水、吸塵一體化作業,有效抑制了揚塵,吸走了污物,灰塵、垃圾清掃潔凈率達到95%以上,城市環境衛生質量明顯改善。
先后投入2200余萬元,購置了道路洗掃車、清掃車輛30輛。洗掃車集清掃和高壓清洗功能于一體,具有垃圾污水吸凈率高、作業效率高等特點。不同類型洗掃車可適用于不同作業區域;6輛8噸干掃車,既能干式除塵作業,又能在雨天作業,主要用于冬季清掃作業。通過改進作業方式,機械化清掃率明顯提升。2014年,清掃保潔面積增至680萬平方米,機掃面積達500萬平方米,機掃率達73.5%。
從資金投入情況來看,環衛清掃車、洗掃車每天作業8小時,可清潔道路24萬至32萬平方米,每臺車相當于22個環衛工人的工作量,機械的投入使用,使環衛工人由578人減少到378人,每年可減少發放工資720萬元(人均月工資3000元),30輛洗掃車輛每年運轉費用760萬元,城市保潔成本并沒有增加多少,作業效率卻明顯提高了。
精細管理 變定性評價為“以克論凈”
問題:經濟欠發達,管理起點低。中衛建市時間短、起點低、底子薄、基礎弱。
做法:城市建設管理水平的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把城市打掃干凈是應該做到而且能夠做到的。打造干凈的城市環境,投入不高但見效快,百姓體會最直接,是改善人居環境、提升城市形象的基礎性工作之一。
定責任區域:根據區域、路況、車流、作業速度等因素,科學確定車輛作業定額和環衛工人保潔面積。
定責任人:將市區680萬平方米清掃保潔區域細化為186個衛生保潔責任區,每個責任區域安排兩名環衛工人“兩班倒”作業,確保每天16小時不間斷巡回保潔。劃分清、洗掃車輛作業區域,在所有清、洗掃車輛上安裝GPS定位監控器和車載對講機,進行實時監管和調度。
定標準、定時限:中衛市目前執行“雙5”環衛作業標準與時限,即城市道路每平方米浮塵含量不超過5克,地表垃圾停留時間不超過5分鐘。“雙5”標準是經過上街試掃試撿、現場實測,歷經4次調整,逐步確定的。一開始,標準是“25克、15分鐘”,逐步提高到“雙15”、“雙10”,最后定為“雙5”。
定責任獎懲:建立考核機制,設立專門的監督考核組,形成“日檢查、月通報、年考評”的長效監管機制,變臨時檢查為常態監督考核,依據考核結果實施獎懲。
全民動員 變環衛一家干為全社會參與
中衛市政府通過出臺《文明市民公約》,發放城市衛生保潔《告市民書》,每天群發手機短信提醒市民積極參與城市保潔,不斷增強市民愛護環境衛生的意識。同時,設立12319環境衛生監督舉報熱線,24小時受理不文明行為投訴。
新聞媒體長期宣傳報道正面典型,同時每天對隨意吐痰、亂扔垃圾等不文明行為進行曝光,引導市民愛護環境衛生,參與到環境衛生保護中來。
中衛市企業大力支持環衛工作,多家企業先后捐贈環衛洗掃車兩輛、電動三輪保潔車300輛。不少沿街商戶主動設置了愛心驛站為環衛工人提供熱水,方便環衛工人休息。
中衛市環衛工人待遇和地位也明顯提升,月工資由1200元增加到3000元,每月還有早餐補貼120元。中衛市還將環衛工人列入“感動中衛人物”、“市級勞模”等評先選優范圍,環衛工人“臨時工”成了“主人翁”,普遍能夠積極主動作業,按時保質保量完成任務。
如今的中衛已成為西部潔凈城市。干凈美麗成了它最靚麗的“城市名片”。中衛游客數量連年猛增,由建市前的90萬增長到現在的340萬,2014年接待游客量和旅游收入較上年分別增長31.2%和24.9%。宜居宜業的城市環境,使中衛成為眾多國內外知名企業投資的首選。設市10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長4.8倍,地方財政收入增長9.5倍,中衛已成為寧夏經濟又一新的增長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