磊鑫免燒磚機網8月14日電 在二戰結束70周年之際,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將于本月14日發表談話,向全世界做出對于這段歷史的官方政治表態。在一系列關鍵歷史問題上,安倍一直表現的閃爍其詞且屢次言行不一,意圖回避日軍侵略暴行的同時又想轉移外界視線,大談日本未來及戰后為和平所做的“貢獻”。這一切讓人不得不開始擔憂,一個對于歷史抱有如此消極、逃避態度的政府,會把未來的日本引向怎樣危險的道路上。
自二戰結束至今,日本國內長期以來在歷史認識問題上都未能達成普遍共識,一直存有明顯分歧。雖有該國官方的正式表態,如對侵略戰爭做出深刻反省的“河野談話”、“村山談話”及“小泉談話”等,但也有不少右翼分子一直在否認日軍侵略歷史、為戰爭進行辯護及洗白。
比如罪行累累的二戰甲級戰犯被供奉于靖國神社,政治家還堂而皇之地進行參拜;比如在教育下一代的教科書中,把侵略戰爭、侵略行為用“事件”、“進入”等中性詞來模糊表述;比如社會對右翼政客的言行越發寬容,甚至大有將日本反過來打造成“戰爭受害者”之勢。
正是由于一些右翼政治家們反復無常、倒行逆施的態度,使得日本政府對二戰受害國的“多次”道歉也變得越發無力與蒼白,并逐漸在國際上失去信譽,使其一直在“歷史和解與民族主義”之間往復徘徊,形成了“歷史問題現實化”和“現實問題歷史化”的惡性循環。
綜上來看,也就不難理解安倍為何會在此次談話的制定過程中一再模糊關鍵措辭、歷史態度反復無常了,如避開8月15日的日本投降日,一改此前慣例非要提前一天發表;并曾要將其作為“個人見解”,回避官方表述,并不斷向外界釋放出許多不同甚至前后矛盾的信號。
近日,安倍又突然改口說會在談話中闡明道歉與侵略等立場,并以內閣表決通過的形式發表。這種180度大轉彎的態度令外界頓覺一頭霧水。但很快有分析認為,安倍此舉可能與其要“真心悔過”并無關系,而是以退為進、迫于壓力的緩沖之舉,好在其它問題上能“有所作為”。
目前,各大日媒的民調都顯示安倍內閣的不支持率已遠超支持率,幾乎接近被迫下臺的危險邊緣,而這一切都與安倍正在力推的那項飽受非議的新安保法案有著莫大的關系;此外,沖繩駐日美軍基地搬遷及東京奧運場館建設等問題也是該國民意對安倍倒戈的重要因素。
在其陣營內部,與安倍所在的自民黨聯合執政的公明黨更是一貫重視反省歷史及中日關系,黨首山口那津男曾屢次對安倍的“暴走”行為進行牽制,要求其繼承此前內閣歷史觀,并向戰爭受害國進行道歉并做出反省;日本各在野黨也曾紛紛就此向安倍發難,令其回到正軌。
由此,也就不難理解原本頑固的安倍為何會突然改口“道歉”。有外媒一針見血地指出,安倍就是想“搶先堵住外界的批評聲”,化解并轉移身上的這些重壓。而他費盡周折要解決的“其他問題”,無非是想把日本的軍事等領域重重松綁,以擺脫戰后體制、成為“正常國家”。
而為安倍談話獻策的日本專家懇談會也于近日提交了最終報告,未談及寫入“道歉”的必要性,反稱未來要在安全領域“擴大日本的作用”,還要求由各國學者一起展開“共同歷史研究”。此外,報告雖承認日本未與戰爭受害國實現和解,但卻反過來敦促中韓要抱有“寬容之心”,還批評韓國政府“尚未認識到與日本理性交往的意義”。
盡管安倍內閣的錯誤史觀已遭到日本民眾等各界人士的痛批與反對,但日本政府強推安保法等一系列無視民意的表現也不禁讓人開始擔憂,一個在歷史認識問題上都未能實現民族精神蛻變、卻再次要將其軍事力量推向世界的日本,未來會給國際社會帶來怎樣“和平”的局面。
同為二戰發起國,前有德國真誠謝罪達成了與鄰國的普遍和解,而至今仍在相關問題上踟躕不前的日本,將在戰后70年向世界交出一份怎樣面對過去與未來的答卷、將給飽受二戰摧殘與蹂躪的受害國人民以怎樣的交待?全世界都在14日這一天拭目以待,看站在歧途邊緣的安倍政府能否給出明確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