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沂最近的火熱程度超過了全國任何一座城市,這緣于7月2日澎湃新聞、南方周末、中央電視臺三大媒體對臨沂治理污染情況的深度報道。但三家媒體對臨沂的大氣污染防治并不認可,“急轉彎療法”“休克療法”“急剎車治理”,意在說明臨沂治污“急功近利”,不給企業“棄娼從良”的機會,而是把諸多企業一棒子打死,導致臨沂出現了諸多負面問題,甚至說社會治安一度惡化。
社會治安惡化了嗎?作為一名地地道道的臨沂人,我真的沒有覺得。但是,我深知,治理污染事關百姓最基本的健康生存權利,如果我們連賴以依靠的空氣、水都不能保證安全了,我們又何談社會安全?何談經濟發展?對于臨沂鐵腕治污,我們是舉雙手贊成的,支持臨沂市委市政府以壯士斷腕、脫胎換骨的精神,毫不心慈手軟地繼續加大整治力度,讓違法企業如過街老鼠,人人喊打!因為我們懂得,治污不是選擇題,但如果非要把它當作一道選擇題來做,那也是一道單選題,并且選項只有一個:還沂蒙碧水藍天!
臨沂因為治污而限產、停產、關閉上百家違規企業,由此造成的經濟、就業、稅收、金融等方面的壓力是無比巨大的。但即使面對這么多困難,臨沂仍能夠頂住重壓,把治污進行到底,不得不說是一種多么難能可貴的勇氣。當然,臨沂人民從來都不缺少這樣的勇氣,從戰爭時期的拋頭顱灑熱血,到經濟飽受炮火摧殘一窮二白零起步發展,再到改革開放時期搶抓商貿機遇,到現在大美新臨沂建設,臨沂人民一路走來,雖步履艱辛飽受苦難,但從來都是意志堅定毫不動搖,物流之都、商貿之城、文明城市等諸多稱號悉數落戶臨沂,叫人對老區刮目相看。
針對此次治污攻堅戰,臨沂市委市政府毫不含糊,刮骨療毒,破釜沉舟,就是要人民生活得更健康、更安全、更舒適、更幸福。臨沂摧枯拉朽、勢如破竹的治污風暴收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今年3-6月份,臨沂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四項污染物濃度指標與去年同期相比分別下降了27.8%、23.5%、41.4%、25.4%,優良天數增加31天,增幅達到25.4%。(數字來源:新華網《山東臨沂發揮環保倒逼作用促進經濟健康發展》2015.7.03)
然而,就在臨沂1000多萬老百姓對臨沂市大氣污染防治齊聲叫好的時候,澎湃新聞、南方周末、央視新聞1+1等主流媒體卻對臨沂的做法當頭棒喝。澎湃新聞稱,臨沂治污“15萬市民生活受影響,盜搶案增多””;南方周末稱,“利益受損的企業主和產業工人們在四處抱怨”……南方周末和澎湃新聞喜歡獨辟蹊徑吸引讀者,以另類的觀點與視角來報道臨沂治污,不足為奇,他們的“另類”從對當事者的采訪中可見一斑:“如當地有利益受損的企業老總說”“知情者說”“一位基層派出所副所長說一位官員說”“一名企業高管說”“一位臨沂下屬縣區的領導”“沂蒙鋼鐵集團的高管抱怨”“一位要求匿名的金融系統官員說”……而作為堂堂的中央媒體,在“新聞1+1”中竟然也玩起了“以偏概全”的把戲。在長達20多分鐘的節目中,基本上都是站在違法企業的立場說事。采訪對象要么是企業主、要么是關停企業的職工,再就是市環保局的一位新聞發言人,除此之外竟然沒有采訪一位普通的老百姓,根本沒有聽1000多萬臨沂人民的觀點。而且,我也相信,即使是關停企業的職工,與采訪中的職工意見相悖者也大有人在。是“新聞1+1”真的沒有時間去深入采訪了解實情,還是刻意隱瞞了其中的真相呢?這么做,動機何在?意欲何為?
從網上鋪天蓋地的評論中我們可以看出,某些被關停企業的企業主為了博弈臨沂這場治污風暴,動用了很多人脈關系,其中打“委屈牌”、裝“可憐相”者不在少數,卻對不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不堪回首的過去只字不提。更有甚者廣泛聯系媒體,向媒體提供虛假片面信息,試圖用輿論綁架臨沂市的治污行動,以達到他們能夠繼續違法生產,攫取暴利的目的。從澎湃新聞和南方周末推出新聞稿件相近的時間以及相似的采寫內容推斷,兩家記者應該是同時進行采訪的。而但凡有點新聞常識的人都知道,如果沒有報料人邀請,一家來自上海、一家來自廣州的媒體幾乎是不可能如此巧合,在同一時間來到臨沂的,更何況報道的內容極度相似!而央視“新聞1+1”似乎是聞風而動,在澎湃和南方周末推出報道后,火速組成采訪組,兵分幾路趕往臨沂,根據前倆家媒體的新聞線索分頭進行采訪,在匆忙中潦草完成了此次制作任務,于當晚火燒火燎上線播出了。
從央視前半部分的報道來看,基本還是沿著澎湃和南周的路子走。從嘉賓互動環節開始,主持人便有意誘導自己的觀點了。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柴發合作為訪談嘉賓,在第一段陳述中,表達了三方面的觀點:一是對臨沂高壓治污支持;二是對失業者的同情;三是對違法企業不應有任何同情之心,“應該保持高壓的態勢進行打擊”。在柴院長話音未落的時候,主持人急忙打斷了他的話,把話題轉向了“治污帶來的問題”,為自己節目結束一錘定音的觀點作鋪墊。
節目接下來是對河北省多個地市治污情況的報道,而報道中雖然提到了很多企業受損,但是也絲毫看不出治污帶來的“負能量”。而主持人此時卻拋出了一個讓人匪夷所思的觀點:治污好比開車,意識到車的方有問題,這時應該踩“點剎”而非“急剎”,以便讓車內的人不至于“摔得那么狠,摔得那么死”!
治污是開車嗎?如果非要把治污比作開車,那么目前這輛行駛的車輛前面就是萬丈懸崖,是為保證車內人員不摔倒而“點剎”呢,還是保證汽車不墜崖而踩“急剎車”?在臨沂生態環境時常排名全國最差的今天,污染就是萬丈懸崖,任何想追求平衡的“點剎”都是比我逃避、自欺欺人,“點剎”的結果只能是墜崖身亡、粉身碎骨。正如環保部部長陳吉寧所說,“破解和平衡經濟下行壓力與環境保護的任務非常艱巨,但挑戰也是機遇。我們應對今天的危機,就是要避免明天更大的危機,我們抓住今天的機遇,是為了明天創造更好的發展機遇。”目前臨沂正是要通過“治污”,加快淘汰落后產能,積極推動經濟轉型升級,把人民群眾時刻關注的生態問題放在民生首位,用“鐵腕”手法割除臨沂污染之毒瘤,還千萬百姓碧水藍天,也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臨沂今后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
而就在小編撰寫此文的時候,我們也欣慰地看到,在治污的同時臨沂市相關配套工作也在積極推進:分行業、分重點成立幫扶工作組,對企業存在的問題逐一梳理,實行“一企一策”幫扶;為防止企業信貸危機,成立了專門的金融領導小組;指定專人負責環評手續推進,為企業轉型爭取寶貴時間。據說,截至目前,57家停產治理企業中有31家完成整改恢復生產;412家限產限期治理企業中有305家完成整改,離崗職工已陸續重回工作崗位。當然,我們更希望這不是迫于輿論壓力而做出的讓步,而是真正嚴把環評標準關之后,對企業開出的綠燈。
臨沂目前承載的壓力依然是前所未有的巨大,南方周末引用環保部約談官員的話說,約談是為了 “達到打擊一批、震懾一片、教育一方的效果”,意在暗示臨沂采取高壓政策鐵腕治污的目的性,對此,我只能說,您真的想多了。但是,如果真如南方周末所想那樣,那我們也愿意說:革命戰爭年代,沂蒙人民用10萬壯士血灑疆場的代價換來祖國的解放;今天,沂蒙人民依然敢于用壯士斷腕、身先士卒的精神,為全國做一個治污的“臨沂樣本”,還沂蒙一片晴空,也換全國一片藍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