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內陸沿邊省份,西藏具有獨特的地緣優勢,外連印度、緬甸、尼泊爾等國家,是我國與南亞國家交往的重要門戶。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動下,近年來,西藏強化生態環境信息支撐服務,推動環境標準、技術和產業合作,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
“西藏被譽為‘千山之宗、萬水之源’,以青藏高原為主體的地緣格局形成了喜馬拉雅地區的氣候環境,也使得西藏與南亞地區各國的生態環境保護問題緊密聯系在一起。”西藏自治區生態環境廳環境信息(宣傳)中心負責人黃華說。
據黃華介紹,喜馬拉雅山脈具有顯著的垂直梯度分布特征,生態系統復雜多樣,物種資源極為豐富,同時也阻擋了從印度洋而來的氣流,對南亞各國的農業生產構成了深刻影響。發源于西藏境內的雅魯藏布江、獅泉河和象泉河等河流流向南亞的多個國家,成為下游的水資源供給和開發利用的重要來源,也為西藏與這些國家之間的協調、協同、共贏和合作搭建了平臺。
順應“一帶一路”倡議,西藏于2016年組織編制了環境信息化建設一期方案;2017年,西藏整合資金開展項目建設,目前,已基本建成生態建設項目管理系統、生態環保監管平臺、土壤環境綜合分析系統、水環境質量管理系統、空氣質量管理系統、環境執法系統等。區內外人員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可以通過西藏自治區生態環境廳的網站查詢相關環境質量信息。
“在西藏與尼泊爾、印度等國家的外事交往中,西藏生態環境保護的各種措施、環境監測的技術運用等一直備受關注。加強‘數字環保’建設和環境信息公開,為綠色‘一帶一路’建設提供綜合環保信息支持與保障已成為共識。”黃華說。
截至目前,西藏已初步建成生態環境信息化體系框架;從明年起,西藏將實施生態紅線監管平臺工程,建立自治區全地域生態保護紅線基礎數據庫;到2020年,西藏將實施生態環保信息化二期工程,形成生態環境監測“一張網”、生態環境管理“一張圖”、污染源“一個庫”,全面建成生態環境管理信息化體系,并有望在環境監測、清潔能源開發、生態補償機制等領域與南亞各國開展深入交流與合作。
黃華說,“一帶一路”倡議下的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事關國家形象,也是在其他領域開展合作共贏的重要基礎和保障。“作為‘一帶一路’連接南亞國家的重要陸路省份,西藏將加快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污染源排放、環境應急、電子政務等環境大數據資源的互聯共享,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
(原標題:西藏建立信息共享平臺 積極融入“一帶一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