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知了小學期末發豬肉給優秀學生作為獎勵。視覺中國 圖
春節將近,因為給71名優秀學生每人獎勵3斤豬肉,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知了小學登上微博熱搜,被網友稱為“最實在的學校”。
該校校長張世杰1月22日告訴澎湃新聞,幾天前的冬季散學典禮上,學校將從貧苦戶買來的233斤豬肉獎勵給學生,“既能扶貧又能鼓勵學生”。
這已是知了小學第二次因獎勵學生豬肉而受關注。2018年7月,該校“購買了150斤豬肉獎勵50名優秀學生”。張世杰介紹,第一次發豬肉后,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和成績都有提高。“這個獎品孩子們都很想得到,就更努力了。他們進步了,我們就應該圓了他們拿到豬肉的夢。”
張世杰說,全校175名學生中,除了教職工的孩子和村干部的孩子,“幾乎都是留守兒童”。發豬肉是為了讓孩子們拿回家和家人一起分享,加強家校互動,也能讓家長們看見孩子們的優異表現,會更鼓勵孩子認真讀書。
獎品“實在”:給優秀學生發出233斤豬肉
“現在開始發獎勵,大家立正站好,吳老師你來念一下獲獎名單……”1月18日,知了小學舉行冬季散學典禮,張世杰招呼學生在操場上排隊,旁邊架起71串豬肉。
“我們從貧困戶那里直接買了一頭豬,豬肉一共233斤,主要是考慮能支持扶貧工作又獎勵了學生。”張世杰告訴澎湃新聞,散學典禮前一天,六個男老師一起行動,挽著衣袖將豬宰殺,再等分成71份,每份3斤。“沒辦法,村里在家的男丁很少,殺豬這種事只能我們自己干,不過老師們都挺開心的。”
這是知了小學第二次將豬肉當獎品發給學生。2018年春季學期,知了村嫁到北京的姑娘楊茜組織愛心人士給學校捐款,學校則買了150斤豬肉發給50名品學兼優的學生。該小學也因為這份“最實在、最接地氣”的獎品在網上“走紅”。彼時,一位叫楊聚的小男孩領獎時笑容燦爛,被拍下來發到網上,當了一次“小網紅”。
這次冬季散學典禮上,楊聚又獲得了獎勵。現場,他穿著侗族服裝,手里拿著剛發的豬肉,開心地哼起了歌。前來報道此事的記者問他打算怎么處理豬肉,他說“拿回去給我爸,他會做粉蒸肉,上一次我也吃了粉蒸肉”。
在中新網的直播視頻中,一些領到豬肉的孩子聚在一起比較“誰領的瘦肉更多”,也有家長陪著孩子來的,面對鏡頭表達愿望:“希望學校繼續發這樣的獎勵,孩子現在讀書都更加積極了。”對于沒有領到豬肉的同學,張世杰也鼓勵他們:“這一次沒能獲獎的同學希望能好好總結,繼續努力,爭取下一次能夠獲得這個獎。”
校長:發豬肉是為促進家校互動
據張世杰介紹,這次買豬肉一共花費3262元,同首次一樣,資金系“本村愛心人士楊茜發起的一支愛心團體共同捐款”。
“現在這支愛心團體已經發展到300多人了,他們不愿意透露姓名,但是一直默默支持著我們的教育工作。”張世杰認為這支愛心團體對學校的幫助很大,“捐贈主要包括每個學生每學年的200元助學金以及期末的獎勵資金,都是一對一或者一對多的幫扶。我們這次擴大獎勵范圍,也是他們提出的建議。”
張世杰告訴澎湃新聞,以前學校給學生的獎勵都是獎金或者文具。“但發文具太多,會出現學生文具過剩,發獎金又會存在學生私自亂用的情況,這都與學校鼓勵學生努力學習的初衷背離。”
“發豬肉則是為了讓孩子們拿回家和家人一起分享,加強家校互動,讓孩子們學會感恩父母的同時,也能讓家長們看見孩子們的優異表現,會更鼓勵孩子認真讀書。”張世杰解釋。
與2018年7月的那次“豬肉獎勵”不同,知了小學此次將獎勵范圍進一步擴大:上學期共獎勵了班級排名前30%的學生,且要求語文數學都是八十分以上,而這次班級前40%的學生都有機會獲得獎勵。
“第一次發豬肉之后,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和成績都提高了。這個獎孩子們都很想得到,就更努力了,他們進步了,我們就應該圓了他們拿到豬肉的夢。”張世杰告訴澎湃新聞。
事實上,澎湃新聞梳理發現,近期全國各地不少學校用類似的獎品獎勵學生,同樣是在2018年度冬季學期表彰大會上,福建南安九都中學、深圳汕尾光明小學也獎勵優秀學生五花肉和豬蹄,東莞一小學用自產大活魚獎勵優秀學生,寓意好又環保。
“豬肉獎品”背后:全校175名學生,大部分是留守兒童
知了小學位于貧困村知了村,建在海拔600多米的半山坡上,是村子的最高處,地理位置較偏僻,住得最遠的學生每天上學要走兩公里的山路。據張世杰介紹,學校生源全部來自知了村所轄的知了、歸滾、歸喜、良拜四個自然屯。全校175名學生中,除了教職工的孩子和村干部的孩子,“幾乎都是留守兒童”。
因經濟條件差、教育觀念落后,當地村民一度不重視子女上學。“八九十年代,在我們這女孩子是不能上學的,學校里全是男孩子,家里條件差的孩子也上不起學。現在好了,國家的支持加上愛心人士的捐助,孩子們上學的負擔輕了,家長們也愿意支持教育了,適齡兒童入學率已經達到了100%。”談到學校的改變,張世杰感慨頗多。
目前,包括張世杰在內,知了小學在職教師共有8人,其中四名“70后”,“師資力量缺乏”是目前知了小學的難題。“學校除學前班外,共六個年級,每位老師至少要教授兩門課程。我今年教三年級的語文課和六年級的通識課,這已經是最少的了。”張世杰稱。
盡管條件不太好、師資較為缺乏,但知了小學的教學質量并未落下。三江侗族自治縣教育局辦公室一名工作人員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稱,在全縣所有小學中,知了小學教學質量一直以來都名列前茅,“多次獲得全縣鄉村小學小升初考試第一”的成績。
對于這一成績,該校教導主任楊再彰老師介紹,除了“獎勵學生豬肉”這樣的創意做法,學校在教學上下了不少功夫,比如學校每學期都會開展校際教學交流,和外鄉的老師互相學習,交流教學方法,且經常開展公開課教學活動,考核教師的教學水平,“老師們都很積極,希望多舉辦這樣的交流和考核活動”。
學校也會舉辦知識競賽、體育競賽等不同類別的競賽活動,通過發獎狀等精神獎勵的方式,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因學生多是留守兒童,從2017年開始,楊再彰向全校推行“家長群”。“現在我們老師和家長能直接交流,可以聽取家長的建議,孩子們在學校的表現我們也能第一時間反饋給家長。”楊再彰稱。
“以后還會堅持這一做法(獎勵學生豬肉),但學校老師會繼續專注教學,不希望因為這一做法引來太多關注。”張世杰告訴澎湃新聞。“發豬肉只是為了做一些實在的事情鼓勵學生,就是沒想到會引來這么多的關注。我們的主要任務還是教學,以后也還是會一如既往做自己該做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