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2月7日消息(記者王嫻)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時光進入2019年的春節,辭舊迎新的時節總是讓人充滿追憶過往、展望未來的情緒,回顧過去的春節,我們吃的是什么、和誰在一起、談論什么水泥磚機話題,連起來就是生活變化的軌跡。今年我們還將迎來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慶典。在這樣的一個中國年里,在又一個春天到來之際,中國之聲推出系列報道《九九春來》,從個人記憶的角度,講述1949、1959、1969……一直到2009年的春節往事。透過每十年一個的時間坐標,相信你也可以看到國家和社會發展的路徑。
我們來到1979年的春節,這是改革開放之后的第一個農歷新年,物質生活的改善讓這個春節的喜慶更濃,而在人們內心,變化也在悄然發生。今天的講述者卜大煒,和交響樂打了一輩子交道,今天由他來回憶那年春節,舞臺上下的故事,音符如何叩響開放的國門。
和這座城市不少迎接新春的家庭一樣,卜大煒在北京的家也早已收拾得一塵不染。春節去外地和家人團聚,新春里另有一個“儀式感”是他惦記的:“維也納國家歌劇院舞會,每年2月份舉行的……”
和交響樂打了一輩子交道,這是卜大煒從中國國家交響樂團退休后的第7個春節,看維也納國家歌劇院舞會還是他的習慣,他說,這讓他想起1979年的人民大會堂新年舞會。
卜大煒回憶:“春節舞會,那是咱們國家的第一次,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的第一次。音樂一響起,我一抬頭,在二樓回廊上演奏的是當時的中央樂團,除了《藍色多瑙河》《施特勞斯圓舞曲》,也有很多中國的舞曲作品,像《青年圓舞曲》《彩云追月》《步步高》這些作品……”
1979年春節,是年輕的中提琴演奏員卜大煒到中央歌劇院工作的第三年。和同事們一樣,除了早早到場,卜大煒也沒有為這次舞會做太多的準備。
卜大煒說:“有一部分走在潮流前面的人已經不知道什么時候學會跳舞了,不知道在哪學會的跳交際舞,都進入舞池了,還有一些像我們還不會跳的,就是看一看。”
哪怕只是“看一看”,氣氛也足以讓人回味。
“氣氛是很熱烈的,大家都喜氣洋洋的,這么大的場面,尤其一些文藝界的知名人士,在那次舞會上都能看到,舞池里黑壓壓的一片。各界的嘉賓也來得很多,有一點很重要的就是,那次舞會來了許多黨和國家領導人,那一次,是他們復出以后,在公眾面前露面的一次很重要的機會……”卜大煒回憶。
舞會的熱烈讓人印象深刻,這場舞會上第一次奏響的《青年圓舞曲》也成為相當長時間內的流行。
1979年的春節,是改革開放后的第一個春節。正是在這一年春節前,《人民日報》刊文直問《為什么春節不放假》,后來春節的公眾假期得以確立,人們有了更多歡聚的機會;也是在1979年春節,1月28日,大年初一,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鄧小平赴美進行了為期8天的正式訪問,很多變化隨后發生。
到中央歌劇院工作后,卜大煒先后參加過《白毛女》《劉胡蘭》等很多傳統劇作的排練、演出,而到了1979年春天,“接下來演什么?”成了新的問題,有人提出“復排《茶花女》”。
卜大煒:“1979年剛剛改革開放,大家的思維還沒完全放開,有人就不同意,說這是講資產階級什么老爺少爺小姐的,這種內容現在還不能在中國演;但是有人覺得這是世界名著,應該演。開始辯論了,雙方兩派意見,各抒己見,后來有人提出一個主意,說干脆這樣吧,先排出來,排出來到首鋼給工人階級演,工人階級能接受了、批準了、同意了,咱們再到城里演。”
1979年春天的首鋼劇場,臺上的演奏員、演員們與臺下的工人們彼此陌生,《茶花女》歌劇的“試演”就在這里,演出馬上開始,臺下的觀眾甚至還嗑著瓜子在聊天。
“大幕一拉開,出現巴黎上層社會的舞會場面的時候,場下一下子全安靜下來,鴉雀無聲,隨著劇情的開展,大家會隨著劇情歡笑,甚至哭泣,我們在樂池里都能感受到。演出完了以后,掌聲雷動,后來大家覺得——這是工人階級批準了!工人階級能接受,就開始到城里天橋劇場演了,從那以后,我們劇院的一些保留劇目,外國劇目,世界經典劇目,比如《蝴蝶夫人》等等,都陸續復排上演了。”卜大煒說。
隨后,中央歌劇院帶著《茶花女》到天津演出,一演就是連續40場。
卜大煒:“在那個劇場我們居然連演了40場,而且場場爆滿,票都一搶而空,我們都睡在劇場的后臺,雙層上下鋪,每天晚上演,連演40場,這在中國的歌劇史上寫下了很輝煌的一頁,在世界歌劇史上大概也不多見吧。”
1979年的春節之后,從小澤征爾帶波士頓交響樂團來華,到卡拉揚率柏林愛樂樂團訪問,北京在這一年迎來數個國外頂尖交響樂團,斯特恩、梅紐因,唱片上的人物都出現在了首都體育館、紅塔禮堂。
卜大煒說:“1979年的時候,來了幾個外國大的交響樂團,我們去看演出,有點朝圣的感覺,也談不上我們看一次演出能夠給我們帶來多大提高。”
不僅僅“朝圣”,卜大煒和他的同事們還有和外國樂團交流的機會。“當場交流也都面對面的,有互贈禮品,他們也送一些琴弦、松香、還有號嘴兒,銅管,哨片,還有樂譜。那樂譜一摞一摞的送,都是很珍貴的,德國的皮特版的樂譜,當時是見不到的……”
有評論文章說,1979年的古典音樂演出,是巔峰,但卜大煒說,1979,是起點。“1978年改革開放的號角吹響,好多具體的落實的事情都在1979年爆發出來了,眼界就全面打開了,比如茶花女吧,就從那次復排以后,后來又來過很多國外的指揮家、歌唱家,和我們合作。西方的歌劇的制作方式一下子就比較具象地引入進來了。”
《茶花女》成為改革開放之后中央歌劇院復排外國歌劇的起點,隨后又完成了中法聯合制作的《卡門》,和外國交響樂團、歌劇院團的合作成為常態。
退休以后,卜大煒的文章仍常見諸報端,備注會介紹他是音樂學家、音樂評論家、中提琴家、音樂翻譯家。他說,現在有什么交響樂演出,也不像那時那樣覺得“非看不可”了。
卜大煒說:“咱們國家的開放程度越來越高了,老百姓所見所聞也越來越多了,現在來咱們中國演出的名家名團很多……古典音樂的市場,怎么支持中國自己的藝術發展,咱們的土壤還要繼續改良提高。”
40年后的2019年,春節前,著名指揮家穆蒂攜芝加哥交響樂團在國家大劇院的演出爆滿,各個劇院新春過后的文化演出,一路排到年末,甚至又一年的新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