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12月30日,首批15輛國產特斯拉Model 3在上海超級工廠正式交付給客戶。該項目在2018年當年簽約、當年取得土地、當年獲取施工許可證。 上觀新聞 圖
在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特斯拉超級工廠一期項目在這里實現了兩個“三當年”。該項目在2018年當年簽約、當年取得土地、當年獲取施工許可證,同時,2019年又實現當年開工、當年投產、當年交付。
特斯拉項目的落地不僅僅開創了大型工業項目建設的“上海速度”,也折射出上海工程建設項目制度改革的不斷優化和擴圍,同時也為相關服務部門轉變思路、深化改革提供啟迪。
特斯拉項目有多快?
從動工到交付,特斯拉上海工廠僅用了不到一年時間。
今年1月7日,特斯拉官方微博發布消息,Tesla首席執行官Elon Musk(埃隆·馬斯克)現身上海超級工廠。一年前當他第一次出現在這里的時候,腳下還是一片荒蕪。而一年后的今天,這里已經成為一座每周可產3000輛Model 3的Tesla超級工廠。
官方披露的時間表顯示,2018年7月10日,美國特斯拉公司與上海市政府及臨港管委會、臨港集團簽署純電動車項目投資協議;2018年10月17日,特斯拉項目簽訂土地出讓合同。同年的12月28日,就獲得首張施工許可證。
也就是說,從7月份的戰略簽約到年底取得施工許可證,滿打滿算僅用時5個多月。
而從開工算起,特斯拉項目從動工到交付,僅用了短短的12個月。資料顯示,2019年1月7日,特斯拉中國超級工廠(一期)奠基儀式;10個月不到的時間,一期工程的竣工驗收已全部完成;到2019年的12月30日,第一批15輛Model 3已正式向內部員工交付。
作為中國首家外商獨資汽車制造企業,上海特斯拉超級工廠實現了當年開工、當年交付的速度。在Model 3交付儀式現場,馬斯克特意向上海市政府送出感謝信,“我深知沒有中國政府特別是上海市政府的支持,我們無法完成這樣一個奇跡,是我們共同創造了令人驚嘆的上海速度,也創造了全球汽車制造業的新紀錄。”
而在2019年底的特斯拉股東大會上,馬斯克稱上海超級工廠“是我見過的建成速度最快的建筑”。
顯見的是,在特斯拉擁有的四個工廠中,特斯拉上海工廠的建設速度擁有絕對優勢。
2010年,特斯拉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弗里蒙特,買下了豐田汽車的4個老廠房,并進行大規模升級改造,直到2012年6月,特斯拉制造的第一臺Model S電動車才從該工廠下線。2014年,特斯拉開始在美國內華達州里諾郊外建設用于生產電池的超級工廠,到2018年才生產了35 GWh的動力電池。2019年11月,特斯拉宣布計劃將在柏林建造第四工廠,最早也要到2021年才開始投產。

特斯拉項目有多難?
體量巨大、時間緊迫、配套不足、方案調整都是擺在面前的重要工作難點。
據臨港管委會相關工作人員介紹,特斯拉在臨港建設的是集研發、制造、銷售等功能于一體,投資規模達500億元的超級工廠,項目占地86萬平方米,相當于121個標準足球場地。其中,一期工廠總建筑面積15.7萬平方米。如果按照傳統做法推進,從簽約到開工,如此體量的工廠,審批時間至少10個月,而特斯拉項目僅用了5個月。
然而,面對“預計2019年年底就將投產”的時間節點,無疑給上海臨港帶來更大挑戰。
“整個特斯拉項目,我們內部有一個作戰圖,每個部門、每個人、每個時間節點如何協同都會在作戰圖中寫明”。臨港項目審批專員奚曉斌說道。
據臨港管委會制度創新和風險防范處的閔之光介紹,特斯拉項目的周邊環境在初期是一大困擾。由于項目周圍三面環河,但項目初期有的河還未開挖、有的河還沒拓寬,外線的供水供電專管都需要同步建設。同時,由于地塊臨河,同步協調了市和兩區的水務與交警部門,得到了大力支持,在通道橋梁和河道尚未立項的情況下,提前對多個技術參數提前鎖定。
作為重要項目,特斯拉項目是否一路“開綠燈”呢?
答案是否定的。據特斯拉項目審批人員介紹,2019年1月份之后,特斯拉項目的設計做了很大的調整。特斯拉最初的設計是建一個大廠房(即整體屋頂),但由于中美對消防設計標準的不同,原設計不滿足國內的消防標準,因此市消防局(現改為應急管理局)提前做了好幾個月的溝通對接和專業輔導。經過溝通,根據特斯拉實際的項目需求以及國內消防規范設計性標準的強制底線,對該項目設計方案進行了優化。最后特斯拉放棄了標志性的大單體,改為四個獨立建筑。
這也意味著部分審批環節必須重新來過。不過,這并沒有放慢特斯拉的腳步。
成就“特斯拉速度”的關鍵在哪里?
作為世界銀行衡量營商環境好壞的重要指標,“辦理建筑許可”由于涉及審批部門多、周期長等因素一度成為我國營商環境的“減分項”。
據奚曉斌介紹,“特斯拉前期土地供應特別快,從簽約開始到土地供應,用時僅2個半月(期間還包括農轉用征地);此外項目單位從確立國內設計團隊到開工的周期也非常短,僅3個月時間。”
開工到竣工也僅僅用了不到11個月的時間。
之所以速度如此之快,奚曉斌稱,首先做好“店小二”的服務工作,主動服務企業,同時,做到項目的資料準備、行政審批這兩個步驟交互運行,采用“主線容缺后補”、“輔線多條線統籌”等創新實踐,這是成就“特斯拉速度”的關鍵所在。
所謂“主線容缺后補”,是指允許某些審核材料在規定時間內暫時缺少,實行非主審要件缺項受理和審批,按照承諾時間后期補上。同時,采用“輔線多條線統籌”的方式,將部分事項同步完成。這也使項目在合法合規的情況下不斷提速。
臨港管委會制度創新和風險防范處工作人員伏永明介紹,特斯拉一期工廠包含4個聯合廠房以及周邊的生產設施,體量大,建設復雜,僅施工許可證,就核發了9張。如果按照傳統的行政審批思路,每核發一張證,就意味著一次“等待”。
據介紹,按照常規的審批思路,100%滿足審批條件,才能進入下道審批,各技術、評審等單項占用主線時間5~20天。聚焦主線后,70%~80%核心條件符合后,容缺進入下一道審批,總節約用時近3個月。
而“容缺后補”的方式也將在上海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后續審改中擴大試點。
“我們根據企業需求提前介入,3月20 日左右就和特斯拉對接綜合驗收的事情,5月份又對接了一次,告知了驗收有哪些準備材料及注意事項,7月份,雙方成立工作組開展綜合驗收的工作。可以說是一邊施工一邊驗收跟進。發現問題也可以及時提出整改。等項目建好,我們的驗收工作也同步完成了。大大縮短了時間。之后特斯拉就可以投入生產使用。”上海市臨港地區建設項目管理服務中心副主任廖瑋說道。竣工驗收日期顯示,2019年8月19日,頒發了動力車間的首張綜合驗收合格證;9月16日,聯合廠房綜合驗收;到10月25日,一期工程的竣工驗收全部完成。
“特斯拉項目”創造的上海速度只是其中的一個縮影。伴隨著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改革的不斷推進,上海營商環境將更進一步。如上海市住建委所說的那樣,“優化營商環境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不斷紓解市場主體痛點,將成為下一步本市辦理建筑許可營商環境的主要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