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出席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政府首腦(總理)理事會第十八次會議并對烏茲別克斯坦進行正式訪問后,從塔什干抵達曼谷,將出席第22次中國-東盟(10+1)領導人會議、第22次東盟與中日韓(10+3)領導人會議和第14屆東亞峰會(EAS),并對泰國進行正式訪問。
李克強總理這次出訪,是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閉幕后,國家領導人首次出訪,是“堅持和完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實踐。這次訪問分別涵蓋中亞和東南亞兩個重要周邊國家,跨越中國周邊南北,并出席周邊兩個重要多邊合作機制系列會議,將進一步推動中國與周邊的雙邊和多邊務實合作,構建更為緊密的中國周邊命運共同體。
周邊是中國安身立命之所,發展繁榮之基。深化中國與周邊務實合作,將有助于夯實中國與周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體;打造責任共擔、安全共筑的安全共同體;構建相互尊重、交流互鑒的社會文化共同體,從而為構建更為緊密的中國周邊命運共同體打下更為堅實的基礎。
以開放務實合作促進利益相融
首先,
以開放推動務實合作,構建利益共同體。當今世界經濟下行壓力大,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和逆全球化抬頭,對世界經濟發展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近年來,中國和周邊國家高舉多邊主義、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旗幟,不斷升級自貿協定,進一步擴大開放,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了60%,形成了利益相融的共同體。
這次李克強總理無論在雙邊還是多邊場合,宣布幾十項合作倡議。這些倡議是開放的,非排他的,體現了中國作為一個負責的大國胸懷和膽識,愿意為周邊國家提供更多的公共產品,創造更多合作機遇。
在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政府首腦(總理)理事會上,中國以上合組織為平臺,以開放的姿態,與成員國共同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加強彼此戰略對接,不斷優化彼此貿易投資環境,借助互為補充的產業結構,以及日益開放的巨大市場,全力打造繁榮的“上合家園”。
比如,中國正在積極建設中國-上合組織地方經貿合作示范區,這是打造“上合家園”的一個創舉。首先以中國青島為重要示范,充分發揮好青島的區位、物流、產業優勢,為深化上合組織國家地方經貿合作搭建新平臺。未來將可能會有更多的地方城市參與到建設中國-上合組織地方經貿合作示范區的建設,使得中國和上合組織的合作走深、走實,讓務實合作成果更廣泛地惠及雙方老百姓。
在東亞合作領導人系列會議上,中國與東亞各國將進一步推動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早日達成,力爭建成世界上人口最多、成員結構最多元、發展潛力最大的自貿區,打造更加開放的亞洲大市場。中國與東盟將就“一帶一路”倡議與《東盟互聯互通總體規劃2025》對接達成一致,更好促進中國與東盟的互聯互通,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這對于加快區域聯通建設步伐具有重要意義。
根據《中國-東盟2030年愿景》,中國與東盟將共同構建藍色經濟伙伴關系,促進海洋生態系統保護和海洋及其資源可持續利用,開展海洋科技、海洋觀測及減少破壞合作,促進海洋經濟發展。2020年是中國與東盟數字經濟合作年,雙方將在人工智能、5G通訊、大數據、物聯網、智慧城市等方面加強合作,全面促進10+1和10+3合作更加深入向前發展。
以誠意協商維護地區和平穩定
其次,
以誠意開展對話協商,打造安全共同體。中國是一個大國,但中國從來沒有“以大欺小”,反而以更大的誠意照顧周邊國家關切,開展多層次對話交流。中國始終走和平發展的道路,秉承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倡導并踐行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新安全觀,堅決維護地區和平穩定。
目前,中國和周邊國家都面臨恐怖主義、極端主義、分離主義等非傳統安全威脅,但各國對如何處理非傳統安全威脅有不同看法。中國愿意傾聽各國化解非傳統安全威脅的看法,與各國開展對話協商,加強反恐機制建設,以預防為主,落實上合組織的反極端主義公約,共同采取去極端化的措施,加強從教育、宣傳、減貧、青年等源頭領域防范極端思想的產生和傳播,鏟除恐怖主義滋生土壤,共同打擊非傳統安全威脅。
與此同時,中國與周邊國家還存在一些領土、島礁爭端。這些爭端不是現在造成的,而是歷史形成的。中國將以最大的誠意與相關方,在尊重歷史事實和國際法的基礎上,展開對話協商,和平解決爭端。
比如在南海問題上,中國與東盟在“南海行為準則”磋商方面已經取得積極進展,雙方力爭在2021年之前就“南海行為準則”達成協議,共同維護南海的和平穩定,使南海成為和平之海、友誼之海和合作之海。
前一段時間,菲律賓總統訪華,為雙方下一步落實海上務實合作增添了新動力,也為雙方維護南海和平穩定樹立了良好的典范,增強了本地區國家維護和平穩定的信心和決心。
以人文交流促民心相通
再次,
以人文推動務實合作,構建社會文化共同體。中國與周邊有著數千年的友好交往歷史,特別是古老的絲綢之路,讓當時的長安、塔什干、撒馬爾罕、泉州、巨港、馬六甲等成為國際繁榮大都市,各國商賈云集,留下了許多民間佳話,并成為中國和周邊人文交流的重要根基。
現在中國與周邊國家在科技、教育、衛生、青年、減貧、媒體等方面,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務實合作。中國將與上合組織各國共建“上合組織成員國技術轉移中心”,將從2020年起實施“上合組織青年創業國際孵化器”項目。中國還將在華舉辦上合組織國家工匠研修學堂、職工技能大賽、傳統醫學論壇等活動,開展減貧培訓等。通過“健康快車國際光明行”活動,未來3年中國將為上合組織的成員國和觀察員國免費實施1000例白內障手術。
2019年是中國與東盟媒體交流年。雙方媒體在推動中國與東盟友好交往、務實合作與和諧相處方面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2019年中國啟動中國-東盟菁英獎學金計劃,將吸引更多東盟青年來華學習交流,更好促進中國與東盟的民心相通。
經略周邊、深耕周邊、惠及周邊尤顯重要
最后,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當前中國周邊局勢的不確定性、復雜性在增加。一方面是一些周邊國家正在經歷轉型的關鍵時期,國內一些矛盾凸顯,給國內政局穩定增添了變數,另外一方面,隨著各國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地區秩序也處在不斷演變之中,一些大國強化了對中國周邊的戰略投入,有些大國甚至在中國周邊形成了與中國進行戰略博弈和對沖態勢,迫使周邊國家“選邊站隊”,這顯然不利于中國與周邊國家關系的可持續發展。
在此背景下,經略周邊、深耕周邊、惠及周邊顯得尤為重要。今年10月11日至13日,習近平主席高瞻遠矚,克服各種阻力,應邀赴印度出席中印領導人第二次非正式會晤并對尼泊爾進行國事訪問。這是習主席對南亞國家的一次十分重要的訪問,對于增進中國與南亞國家的政治互信、打造中國與南亞國家的利益共同體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也是又一次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的成功外交實踐。
總而言之,無論是在南亞、東亞,還是在中亞和東南亞,中國的元首外交和首腦外交為中國周邊外交引領了方向,推動了務實合作,為構建中國與周邊命運共同體注入了不竭的動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